2025-08-14
分享到
最新數據顯示,與10年前相比,全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累計下降56%。
這個夏天,很多鋼鐵廠成了小朋友們的“游樂場”。然而曾經這些鋼鐵廠可都是空氣污染的重災區(qū),人們都避之不及,現在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這里有兩張衛(wèi)星影像,這張是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衛(wèi)星在2013年底拍到的河北邢臺的一家鋼鐵廠,可以看到這里被厚厚的霧霾籠罩,幾乎看不出廠區(qū)輪廓。
總臺央視記者王音棋:工業(yè)生產曾是空氣污染的最大來源之一?,F在穿越到10年前的一座鋼廠,這是一座露天料場,卡車將鐵粉原料直接傾倒在這里,漫天的煙塵簡直讓人睜不開眼。
那些原料就是在這個車間里通過高溫被燒結成型,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,這些濃煙的味道太嗆人了。
在這樣的鋼廠走幾步,感覺簡直無法呼吸,鼻子都要被堵上了,這也就成了我們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首要痛點。
料場上蓋起巨大的廠房,將鐵粉原料全部包裹其中,露天料場變成全封閉料場,讓粉塵再也無法肆意飛揚。
燒結車間建成了先進的煙氣過濾裝置。能夠脫硫、脫硝、脫重金屬等污染物,從根本上消除了燃燒煙氣污染。
現在,通過智能環(huán)保管控平臺,對全廠2000多個塵源排放點進行全天候、全流程監(jiān)測,讓整個生產過程的環(huán)保治理變得可視、可管、可控。
像這樣的綠色鋼廠在全國越來越多,不只是污染排放大幅降低,很多工廠甚至還變身成了國家級景區(qū),一起去看看工廠里還發(fā)生了怎樣的變化。
在綠蔭下蕩秋千,跟機器人合影,讓人意想不到,這樣的場景竟然發(fā)生在邢臺的一家正在生產的鋼鐵廠里。每到周末,這里都會迎來大批游客,讓廠門口的小超市都跟著紅火了起來。
超市店主 張紅云:現在飲料、冰棍、小朋友的玩具賣得可好了。以前我們這人都不愿來,天總是灰蒙蒙的,空氣都嗆人,你看現在多好。
如今,這家鋼鐵廠不僅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(qū),還將生產流程展示給游客,來鋼廠參觀研學、散步遛娃成了附近居民生活的常態(tài)。
在廠里工作20多年的趙建衛(wèi)對于變化深有感觸。他帶著記者來到高爐出鐵場,這里曾是廠區(qū)里最臟的地方。
德龍鋼鐵有限公司煉鐵總廠安全員 趙建衛(wèi):以前高爐出鐵場只要一出鐵,高溫粉塵,現場彌漫,都是煙霧。職工下班以后滿臉特別黑。你看現在改造以后,一點灰塵都沒有,特別干凈。
曾經這個濃煙滾滾的出鐵場,如今,大功率除塵風機將粉塵一網打盡。曾經粉塵漫天的露天料場,變成7座全封閉式環(huán)保料場。
曾經靠人工記錄的排放數據,變成了智能環(huán)保管控平臺,每秒采集上千條數據,對300多個生產流程實施智能化控制。
近年來,廠里光是環(huán)保改造,就先后投入了40多億元。那么這么大的投入到底劃算不劃算?耿力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。
德龍鋼鐵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耿力偉:這個投資很大,但也從另一個角度,促進企業(yè)主體設備升級。從2023年到今年,我們品種鋼新增了將近40個種類,整體利潤率提升10%。鋼渣、廢氣、蒸汽、煤氣循環(huán)利用,一年給企業(yè)增效將近5個億。
不只是邢臺的這家鋼鐵廠發(fā)生著變化。通過大數據檢索我們發(fā)現,2012年至2015年間,與“鋼鐵廠”關聯最多的是這些詞——污染、臟、灰塵、排放超標。而在2017年以后,關聯詞大幅變化——綠色、環(huán)保、低排放。
在這張全國“鋼鐵版圖”上,“綠色工廠”的數量逐年遞增,如今已達205家,其中還有26家鋼廠被評為國家級景區(qū),成為供市民散步休閑的“城市后花園”。
發(fā)生變化的不只是鋼鐵行業(yè),為了還藍天給百姓,2013年以來,國家相繼展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、打贏藍天保衛(wèi)戰(zhàn)三年行動和空氣質量持續(xù)改善行動等,十多年時間,讓重污染天數減少超過90%,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。
在這間實驗室里,園林工程師正在對幾種樹葉滯留灰塵的能力進行分析。將這一片小小的樹葉放大1200倍,可以看到縱橫交錯的葉脈間,吸附著空氣中的灰塵,PM2.5就包含其中。
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趙松婷:這個凸起之間形成的溝槽,比較容易滯留顆粒物。
根據觀測和實驗,被葉片吸附的灰塵,大約有10%到15%會再次被風吹走,而絕大部分都會被滯留下來。
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趙松婷:像有些植物,它可以通過氣孔來吸收納米級的顆粒物。最后一個途徑就是隨著落葉分解。
園林部門優(yōu)先選擇這些吸塵、抗霾效果好的樹種開展種植。十年來,北京新增綠地超過200萬畝,這些“城市吸塵器”每年滯留的PM2.5重量超過26萬噸。
在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,研究團隊開發(fā)出的這款“電子鼻”,就能精確感知到空氣里的氣體成分。
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科研助理 馬義勇:“電子鼻”上面有各種型號的氣體傳感器,遇到特定成分的氣體信號時,以曲線的形式呈現出來。
一條條數據曲線,將氣味變得可視化。團隊成員利用這樣的技術,帶著“電子鼻”在城市的一個個公園、綠地中,發(fā)現了空氣清新的“密碼”。
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嗅覺計算研究組群負責人 路奇:10年前我們經常能聞到煤煙味,PM10顆粒物的含量非常高。還有像燒焦的火柴頭、消毒水的味道,屬于二氧化硫,二氧化氮等含量很高。現在不僅聞不到這些難聞的氣味,并且我們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檢測到蒎烯、檸檬烯等化合物,這些是屬于花草樹木所散發(fā)出來的芬芳。
氣味變遷的背后,是中國空氣治理越來越精準的腳步。在北京,一張精密的空天地一體化“感知網絡”,正在細微察覺著這座城市空氣的變化。
遙感衛(wèi)星俯瞰大地,實時捕獲空氣污染物濃度。大氣走航車邊走邊測,最快5秒就能生成數據,將工業(yè)園區(qū)和3000多條路網污染情況盡收眼底。20萬輛重型柴油車排放路徑、2000多個工地、上千家涉氣企業(yè)都被納入監(jiān)測網絡,每天匯集上億條數據,讓監(jiān)管部門以“激光手術”般精準治理。
北京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局大氣環(huán)境處處長 謝金開:這些年,北京的PM2.5年均濃度已經從每立方米近90微克下降到30.5微克,讓“北京藍”的“包月、包年”成為常態(tài)。
當前,全國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穩(wěn)中向好。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.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.4%;空氣質量優(yōu)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1.0個百分點。
既要經濟發(fā)展,又要環(huán)境治理,可以說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。這場跨越十多年的“藍天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,不僅讓藍天白云日益增多,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。
田相和是成都市的一名攝影愛好者,他被圈內稱為“追峰人”。從樓宇間若隱若現的四姑娘山輪廓,到貢嘎群峰上流轉的璀璨星河,他用鏡頭記錄下“從成都遙望雪山”的壯美時刻。
攝影愛好者 田相和:這么多年,在成都拍雪山的次數是一年比一年多。最開始一年能拍到幾次,去年我就拍到了差不多60次。
想要從成都遙望上百公里的雪山,干凈透亮的空氣是關鍵。今年上半年,成都市空氣質量優(yōu)良天數達到146天,同比增加4天。由當地攝影愛好者發(fā)布的“觀山報告”顯示,上半年,成都人45次“推窗見雪山”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
攝影愛好者 田相和:不是我們攝影人獨有的雪山,而是廣大市民都能享受這個雪山美景。
空氣質量越來越好,讓“推窗見雪山”成了成都市民的小幸福。而在天津,這樣的感受也深入人心。
記者遇到了一個“藍天攝影社團”。社團發(fā)起人、大三學生馬志維介紹,他們這個由大學生自發(fā)組成的團體,共同愛好就是拍攝天空美景。以前想要拍攝清晰的城際線必須“等風來”,現在無人機隨時可以起飛創(chuàng)作。
在校大學生 馬志維:這組“干凈天空”系列的視頻點擊率很高。好多網友留言問我是在哪拍的,這些點位現在都變成了網紅打卡點位了。
如今的中國,藍天白云已不再是奢望。我們對339個城市,十年間發(fā)布的空氣數據進行分析,發(fā)現每立方米空氣中的PM2.5減少了將近40%,隨之而來的,每個城市的藍天平均數增長了22天。
北京市民:原來看見藍天就想拍照,現在可不是了,有晚霞、彩虹,我們才拍照。現在空氣好了,我們審美都提高了。
記者丨李廈 趙旭 董懷文 邵晨 陳凱 李天雷 王爍 孫文嘯 王勝東 張偉澤
制作丨張志 徐鵬翔 樊浩 王文蕾 呂澤泓 劉羽琪 張嘉懿 查乙菲 莊亦寧